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等 (2021).《落地·起步: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案例》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Dominelli, L. (2020). 環境危機背景下綠色社會工作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3), 37-49.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蘭茜、齊華棟 (2020). 老年人與地方營造: 一項跨學科災後社區重建的行動研究. 社會工作, 3(288), 3-15.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BBC NEWS, “中國打擊「996」能否解決年輕人的「躺平」焦慮” 2021年9月3日 .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华尔街日报, “中国科技公司一连串员工死亡事件引发网络声讨,” 2021年1月19日 (华沙).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信報財經月刊》,2020年3月,第516期,封面專題︰“武肺幕後黑手”。 記者鄭雲風採訪,文章題為“野味經濟因小失大,黑天鵝打亂三布局”,頁19。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金融时报, “京东将淘汰’不能拼摶’的员工,” 2019年4月9日 (杨缘).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年1月22日), 赫海威 (Javier C. Hernández) 北京报道 ,"中国当局被指强迫学生活动人士观看认罪视频"
訪問詳情: 赫海威 (Javier C. Hernández) 对学生表达了声援的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慧玲(Jenny Chan)说,政府对学生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 “他们做了什么要被逮捕?”她说。“政府只是在用老伎俩,用老办法恐吓人们,让他们沉默。” …. Download the Pdf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 英国《金融时报》 汤姆•汉考克 昆山 , 杨缘 北京报道 ,Nian Liu,京东“双十一”期间非法使用学生加班" FT中文网
|
![]() |
陳慧玲博士 | 陳慧玲博士受訪: 苹果日报(香港)访谈 兩岸專題 無懼騷擾清算被失蹤 敢言新一代 誓揭習帝的新衣
由於目前對NGO和工會的打壓日益嚴重,已沒緩衝矛盾的「解壓閥」作用。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陳慧玲博士對本報記者說,當下中國社會權力已失衡,健康的公民社會難以得到建構,於是才出現「有膽識、有行動力」的年輕人站出來發聲。
[全文见苹果日报30112018] 兩岸專題 無懼騷擾清算被失蹤 敢言新一代 誓揭習帝的新衣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農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陳慧玲博士 | 陈慧玲。2018。〈中国实习劳工〉。《中国乡村研究》, 专题“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再思考”,第14辑,页78-97。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7)"西方種族/族群社會工多元論述與實踐,"刊於任國英編《 民族社會工作研究文集》,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7)"災難、名利場和自省,"刊於張和清編, 《現場:生命激蕩的2008》,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嚴海蓉、陳義媛、古學斌(2017)「‘現代化’的邏輯及話語抗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4期,第149-182頁。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7)「道德的重量:論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實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第67-78頁。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7)《凝視:生命與公益交融之旅》,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張和清、歐陽令芝(2017)《堅守:從“映秀母親”到“山裡碼頭客棧”》,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陳慧玲博士 | 潘毅、陳慧玲、馬克.塞爾登。2015。《蘋果背後的生與死──生產線上的富士康工人》。劉昕亭 譯。香港︰中華書局。xv, 238頁. ISBN: 978-988-8310-74-6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龔縉(2016)《與弱勢者同行:性/性別與社會工作再思》,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鄧鎖、邁克爾•謝若登、鄒莉 、古學斌、王思斌(2014)《資產建設:亞洲的策略與創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 (2014). 《幸福像花一樣:文化/生計、婦女與發展 – 一項中國農村社會工作行動研究的實踐記錄》. 1st Ed.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 128pp.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嚴海蓉 (2013). “團結經濟、星星之火”.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Vol. 91, pp.205-212。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3)“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介入”《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10期,頁1-30。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13)“婦女、手藝與合作”《台灣社會科學研究》,第91期,頁241-260。 |
|
古學斌博士 | 張和清,古學斌(2012)“重塑權威之下的善政格局—中國鄉村治理困境分析”《學術前沿》,第9期,頁18-26。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張和清(2012)“七仙娘的故事——鄉村旅館與另類社會經濟的實踐”《開放時代》。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嚴海蓉 (2013) <專刊:團結經濟在中國大陸的實踐>,《台灣社會科學研究》,臺北:台社出版。
|
|
古學斌博士 | 潘毅,嚴海蓉,古學斌,顧靜華(2013)《社會經濟在中國》,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張和清、裴諭新、古學斌、楊錫聰 (2011) 《災害社會工作:中國的實踐與反思》。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本書是對“5.12”汶川大地震後全國創建最早(2008年6月)、堅守時間最長(三年)的中山大學一香港理工大學映秀社工站在災區所做災害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專業詮釋。本書指出,根據災後不同階段的社會政治處境,災害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應該從“緊急救助”轉向“社區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後,面對災區民眾“生計歸零”的現實,社工的迫切使命應該是推動社區可持續生計(城鄉合作等)和民眾自助與互助,以踐行社工“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的終極理念。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將行動研究與社工本土情境有機結合的著作,對國內外災害社會工作,乃至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本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王思斌(2010)《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新議題、新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文章是參加香港理工大學與北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工作碩士班的各位中國高校教師和實務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他/她們從中國的實際經驗出發,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去關心國內現今存在的不同社會問題,從而探索如何借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去協助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這是第三屆的論文集,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工作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和一些新的介入模式,能夠總結出一些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研究和實踐的經驗。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8)《男/女聲:女性主義書寫的一次實踐》,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社會工作者的細膩講述不同性別的生命故事。“童年像落花流水般流逝,憂傷如風中煙雲般消散。”在人的生命中,是誰一直在支持著她/他?是誰見證著她/他所走的每一步?是誰影響著她/他的生命色彩?這是社會工作者從背後走到台前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優美的語言,獨特的感受,教給您如何有尊嚴地度過一生,如何打造豐富的一生。本書在正式出版前已經被國內多所大學選為社會工作教輔,對於個人的成長亦具有非凡的教益。
|
![]() |
古學斌博士 | 張和清,張揚,古學斌,楊錫聰(2007)《文化與發展的踐行:平寨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
本書由13名村民和10名項目工作員合著。總論部分首先闡述了村民與項目工作員“一起寫村史”是一種文化與發展的行動,旨在推動村民的歷史自覺、文化自尊和社區自信的建立。同時,通過這一行動,項目工作員也得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部分到第八部分是村民們講述的關於“村寨”、“祖宗”、“生活”、“祭祀”、“葬禮”、“節日”、“手工”、“小調”等傳說故事,最後部分是村民與項目丁作員深度相遇後的故事。本書以平寨的故事為主幹,收集和書寫的過程就是文化與發展行動的一部分。我們期盼書中的內容能夠成為鄉土教材,持續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書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對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阮曾媛琪,王思斌,宋陳寳蓮(2007)《實踐為本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本書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係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合辦的社會工作文學碩士課程第二屆精選的部分學員的論文集。使用質性研究方法研究中國本土的社會問題,如兒童、青少年、都市、移民、婦女、家庭等。研究者深入這些人群,對這些社會問題進行考察,傾聽這些弱勢群體的聲音。本書的可貴之處就是從民眾的角度理解社會問題形成的各種原因,並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議。作為中國社會工作研究與本土社會工作知識建立的嘗試,本書有著極大的學術意義及現實意義。
|
![]() |
古學斌博士 | 譚若梅,古學斌,江紹祺(2005)《公民身份的再思與打造:華人社會排斥與邊緣性》,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阮曾媛琪(2004)《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的研究,實踐與反思》,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李明堃(2003)《華人社會的社會排斥與邊緣性》,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
古學斌博士 | 郭恩慈,古學斌(2002)《我們活著,依然精彩:讓影像訴說長者的日常生活》,香港:香港理工大學。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 (2010)“文化再生與社區發展:以香港粉嶺客家文化館的營造為例”頁207-224刊于江明修編《客家城市治理》,臺北:智勝。
香港97回歸前後十年間,香港社會的本土意識不斷上漲,新生代不再對香港的政經事務漠不關心,在近年來幾個重大的歷史文化保育運動中(像天星/皇后碼頭、喜帖街、雀鳥街等),我們就看到新生代的積極參與和投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探討何謂香港本土文化:到底香港本土文化是大中華文化嗎?是漢文化嗎?香港是單一文化的社會嗎?什麼能代表香港本土文化呢?如何推動香港本土文化的再生和保育呢?
其實,如果我們不相信有所謂單一中華文化的話,那當我們論述香港本土文化時,我們也不認為一個抽象的中華文化能代表香港的本土文化。如果把客家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和文化來看待的話,那麼探索香港本土文化時,客家文化也不能被缺席。實際上客家人在香港居住的歷史已經很悠久了,香港原屬廣東省的保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佔領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一直到1930年左右廣州移民人數才漸漸多於客家人。目前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約佔當地居民十分之一。目前香港客家人口約有125萬之多。 作者作為推動香港文化發展的學者,在保育香港本土文化的工作上,我們採取了另外的思路。除了支持保護一些被看待很有歷史(殖民歷史)價值的文化和文物外,我們更加踏實地去推動一些與草根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再生活動,讓更多人(包括我們下一代)認識到香港文化的多元和多面性。客家文化作為一個在香港社會慢慢被遺忘的文化之一,我們也開始推動其在香港的再生與再現。 此文章我們將介紹筆者參與的民間機構如何在香港新界粉嶺地區一個客家人集聚的地區,聯合在地社區的客家人,建立一個客家文化館,保護客家文化,通過不同的行動,推動香港市民對客家文化的認識,以達到我們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陳錦華、Karamjit Kaur SANDHU (2009) “種族和諧」的面紗背後:種族主義與香港巴基斯坦移民的就業問題”頁3-36刊于夏曉娟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不管是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還是菲律賓,也無論是移民到香港,還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在香港人眼中,他/她們都是外國人,並不屬於這個城市--這個號稱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社會一直努力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充滿機會的國際都會,宣稱這裡的機會是開放給任何人的。說辭很簡單,因為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很自然地願意接受其他外來人。但這說法是一種迷思還是事實呢?在種族和諧的面紗背後,現實生活裡,香港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存在於生活領域的各個層面(包括就業、教育、社會服務、房屋等),大陸新移民、外籍傭工、和其他少數族群長期面對社會排斥,只是這些現象被制度化和非常微妙的隱藏著,或者說常被忽略或視而不見。從2002年起開始,筆者一直關注香港的少數族群的議題,根據我們前後幾個研究的材料,這文章將用香港巴基斯坦移民的就業問題作為例子,揭示香港社會的種族主義現象,理解種族/族群身份如何影響南亞移民在香港被排斥的生活處境;如何導致南亞移民謀生的困難;以及如何塑造他/她們就業形態、地位、和待遇。
|
![]() |
古學斌博士 | 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社會學研究》,第六期,頁174-193。
本文以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為背景,從我們在雲南省一個名為綠寨的農村推動農村發展的經驗中,試圖超越宏觀(“基變社會工作”)與微觀(“臨床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的兩極化論爭,總結出一種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模式(practice model)。此模式以能力建設與資產建立為核心,強調如何利用社會工作的介入手法與策略,發掘農村當地社區和民眾所擁有的資產(assets)和能力(capacity),從而使得當地社區和民眾成為農村發展的真正主體。本文先介紹西方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狀況,然後澄清農村社會工作的兩種理論視角,最後將用我們在2007年開始推動的城鄉合作的公平貿易項目作為例子,闡述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背後的理念、立場、和行動的實際操作。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陳錦華,Karamjit Kaur Sandhu(2008)“香港南亞少數族群的工作就業狀況分析”頁215-240刊于黃紹倫等編《新世紀華人社會面貌:社會指標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8)“文化與地方組織的可持續性:中國大陸梅縣客家地區一個社區自發組織形成的例子”刊于丘昌泰等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中大出版中心。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2007)“專業陷阱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社會學研究》,第六期,132號,頁161-179。
過去6 年,我們在雲南省西北部地區的一個村落推動一個名為“探索一個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能力建設模式— 以雲南為例”的行動研究,目的是發展適合中國處境的社會工作教育和實務模式。在我們與村民同行的過程中,我們深感源於西方的社會工作專業紮根於中國本土的艱鉅性。而感觸最深的是,我們這些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知識分子”,在面對複雜的村落文化處境時,一種無知和無能感常常使我們感到步履維艱。我們警覺到在專業化實踐中其實也同樣遇見人類學田野工作中出現的文化識盲的問題。本文將首先簡單介紹我們的項目以及綠寨的一些基本狀況;然後將以我們所經歷的事件為例,指出專業社會工作在鄉村實踐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接著,回到社會工作專業對於文化敏感實踐的討論當中,試圖指出人類學中關於文化識盲的概念更能幫助我們深刻認識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從而對社會工作在農村的實踐有更進一步的反思。
|
![]() |
古學斌博士 | 劉曉春,古學斌(2007)“解放/被解放?-- 談批判教育學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教育”《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五期,頁105-128。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7)“否定政府/重建村莊:中國大陸梅縣客家地區自發社區組織的形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六期,頁195-229。
1993年,我首次造訪中國大陸梅縣客家地區的古村。我驚訝地發現農村在改革開放之後,村民普遍失去了過往對村幹部的尊敬和信任,尤其令我深感詫異的是公社瓦解和去集體化(decollectionization)之後,農村所出現的那種紊亂現象,那種一塌糊塗得好像完全無人能撐大局的脫序現象,好像再也沒有新的地方政治權力能夠取代當年毛澤東時期公社運動所展現的地方組織力及管理力。古村不再像早期人類學者所言那般的中國南方村落了。村子裡沒有特定的世家大族足以掌控地方領導核心,沒有集體資產能做為村民的共同經濟收入,沒有地方富豪能透過貸款或壟斷控制當地的交易或農業生產,以至沒有任何長老和/或財閥能支配集體生產。那時候,村民對村中的公共事務表現得漠不關心。
1995年,我再度造訪古村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本是紊亂的村落變得井井有條。那些曾經嚷著事不關己的村民都顯得活躍起來,經常關注村子的發展。他們竟會興奮地告訴我,他們要成立祠堂委員會,他們要重建古村。時至今天,古村祠堂委員會的成立已成為當地社區的重要力量。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同時,它亦成為了村民的集體像徵。特別是跟地方政府交涉各種事務之時,它更加是村中的一股重大的政治勢力。 究竟傳統文化包括宗族、宗教、習俗等在社區發動和組織的過程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村民自我認同的重構在近代中國農村地方政治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社區發展如何借用農村的傳統文化網絡和資源呢?古村的例子對我們這群在農村搞社區發展的學者又有甚麼的啟迪和借鑒作用呢?本文將重點探討古村自發組織形成的歷程,尋索宗族、自發組織、與社區發展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村民自發組織在中國農村基層政治的意涵。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張少強(2006)“跳出原居民人類學的陷阱:次原居民人類學的立場、提綱與實踐”《社會學研究》,第二期,122號,頁107-133。
針對西方人類學的困境,原居民人類學一直以來是廣被視為極具優勢的另類田野研究實踐,且是一種日益大行其道的人類學研究門徑。然而,透過仔細檢視原居民人類學的知識論理據,兼而特以華人原居民人類學文獻作為參照,本文嘗試對原居民人類學的學說作出反省,指出該學說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這也就是帶有把田野考察者的主體位置本質化,以及利用身份凌駕反省作為田野研究基礎的危險。
筆者二人在本文中將引用個人的田野研究經歷,說明原居民人類學如何在實踐上往往並不一定獨具優勢而沒有任何不足之處,僅與研究對象之間有著相似性而沒有任何重大的差異。儘管田野就是自己的家鄉,筆者二人還是跟一般田野考察者沒有多大分別,也得不斷保持警覺,步步為營,從而維持研究對象與自己之間的友好,跨越研究對象與自己之間的差距。就此,筆者二人提出了「次原居民人類學」的學說,來闡明如此這般奇特但重大的實際情況,兼而申明反省性在田野研究之中的必要性,在家鄉進行的田野研究亦不例外。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陳錦華(2006)“身體,衣著和文化排斥:巴基斯坦女性在‘國際’小香港的經驗”頁277-304刊于劉兆佳等編《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挑戰:香港與台灣的經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5)“港式華漢種族主義的運作與邏輯”刊于陳光興編《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文化論壇》,台灣:台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5)“地方國家與中國農村發展—一個西南農村的個案分析”刊于羅沛霖等編《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陳錦華,古學斌(2005)“排斥少數族群:香港巴裔人士的住屋經驗”刊于譚若梅等編《公民身份的再思與打造:華人社會排斥與邊緣性》,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
|
古學斌博士 | 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2004)“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主題與介入策略反思—以西南貧困地區綜合社會工作介入項目為例”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五期,頁112-131。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2004)“地方國家,經濟干預和農村貧困:一個中國西南村落的個案分析” 《社會學研究》,第六期,132號,頁79-88。
消除貧窮是政府與地方民眾的共同意願, 問題是扶貧策略的製定應考慮什麼? 在推行扶貧措施的過程中, 地方民眾有什麼得益, 要付出什麼? 這些"付出"與"得益"誰去權衡? 當地人有無選擇的餘地?當然更根本的、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 究竟我們要"扶"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肯定扶貧對像是扶貧過程的主體的話, 就要弄清楚他們的處境、想法、考慮等, 否則非但他們參與扶貧過程的動機不能提高, 而且還會造成政府與地方民眾的關係緊張。無可否認, 地方民眾的參與是促成扶貧效果能否持續的最重要保證, 所以, 探討他們複雜的心理是研究的必要起點。本文通過在雲南省東北山區村落兩年來蒐集整理的口述資料和筆者下去調查時對於鄉干部"扶貧"工作的所見所聞, 收集了地方民眾的聲音, 希望對反思扶貧策略有所幫助。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陳錦華(2004)“族群與社會不平等”頁129-160刊于劉兆佳等編《香港、台灣和中國内地的社會階級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 (2003)“發展中的「他/她者」:中國農民社會邊緣性的形成” 《華人社會排斥與邊緣性》,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政策研究中出版。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2)“香港人口與香港人”刊于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宣告:牛津大學出版社。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陸德泉(2002)“口述歷史與發展行動的反省 -- 以中國貧困地區教育扶貧項目為例”《香港社會學年報》,第三期,頁181-210。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2000)“農業商品化與基層政治的變更﹕中國南方一個村落的個案調查”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17期。
本文主要分析改革時期地方農業商品化如何改變村民和村幹部之間的權力關係。從1993年到1998年期間,作者曾到中國南方的某村落做田野調查,發現沙田柚的大量種植除了改變了經濟結構外,還破壞了村幹部的權力基礎,使村幹部賴以控制村民生計的機制消失了。現在,村基層組織不再像毛時期一樣,為村民提供福利和承擔公共事業,他們剩下的功能只是執行上級的任務,例如:收稅和控制生育。同時,村組織也不能再像以往一樣,有效地執行上級的任務,因為村幹部缺乏國家的支持,權威喪落。
|
![]() |
古學斌博士 | 古學斌,丘延亮(1997)“香港中年女工生命史與雇傭策略初探:一些問題與啓示”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六期,頁167-207。
本文是香港女工生命史研究計劃中關於第二年齡群的初步總結。文章首先闡明了研究策略、方法,也指出了生命歷程/年齡群質化研究與過往以家庭週期為指涉的研究在理論上與研究操作上的不同。在回顧了第一年齡群(45~54歲)的研究所得後,本文引用了㵖嫻討論婚姻與家庭的言說,示範了女工建構自已生命史的例子。隨後,分析了七位女工的社會條件與階級位置,並對其就業路向進行結構的及歷史的理解。在檢討了她們圖存求活僱傭策略的特性後;本文結論指出女工作為策略行動者其生命歷程的多元軌跡性,也指出了其間重要的轉折點;以作為理解香港「經濟奇蹟」背後,衆多女工的犧牲和貢獻。
|
![]() |
古學斌博士 | 潘毅 (1999)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社会学研究》Vol. 83,九月,頁11-22。
本文試圖創造一種抗爭文體(a resistance genre) ———一種期望打開個體抗爭經驗的嶄新可能性的次文學(a minor literature) 。這種抗爭文體浪跡於一個身體痛楚的地帶:當前中國經濟特區工廠生活中的尖叫( scream) 和夢魘(dream) 。我將追溯一個來自農村的“打工妹”,在中國結合到世界經濟體系的情況下,如何被資本主義、現行體制以及當地男性文化的勢力撕裂。我還將顯示一個女性屬民( subaltern) 如何面對強大的社會,以及身體痛楚如何在工廠中產生。我認為,痛楚的身體並不是一個失敗的身體,而是一個抗爭的身體。而無論紀律監管的力量怎樣厲害,那個女性身體也能透過工廠中的種種慢性痛楚來加以反抗。按照巴特勒(Bataille) 的說法,尖叫和夢魘顯示了人類忍受痛苦的限度以及獲得自由和叛離的可能性,是人類經驗的極限。而根據福柯(Foucault) 對夢的解讀,我認為“打工妹”的尖叫和夢魘,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交界掙扎,是人類自由的一次長途跋涉。
|
![]() |